今說「共般若與不共」,對聲聞和緣覺來說,這都是「共般若」。因為修行人還未到菩薩的境界,都是「共般若」,「不共」就是正式實地的菩薩以上,那叫做「不共般若」。

般若能通一切三乘,三乘聖者以及凡夫都能夠來共學,這叫「共般若」。總說,修行者對般若方面都能夠參修,所以叫「共般若」。

若單對上位菩薩的境界來講,因為他是行深,義理能夠圓徹,種種理論能夠圓徹,故叫「不共」。不僅是自己圓徹,還能來教化眾生,唯一上乘的佛學,能夠圓徹了解,所以才稱「不共」。

同時能夠真實深入空義,圓徹,不只是了脫生死而已,能夠宇宙人生萬徹,這種修行人才可稱有大般若。

「般若」在佛學上,可說是最殊勝,如果没有般若二字,免談!學佛旨要就是深入般若,所以般若就是妙智慧。

真實大智是能夠深入中道的理論,萬徹,能夠教化人,無所不通,無所不曉,理論圓徹,證實無差別,這樣才可稱為「不共般若」

 此「般若」可說是觀自在菩薩,在靈山會上代佛宣說。這部經是觀世音菩薩來開導我們的,在大乘佛法中,是最深入,最能了解,最圓徹的一部經。

 「般若」就是殊勝,微妙,空慧的解脫。是以大悲為方便,能夠通達般若的妙法,是無所不通,無所不曉,理論都很圓徹,教化眾生,能夠成就成佛,才可稱「不共般若」。

 不修行的除外,若想深入修行,如果没從這部般若經來深入,没辦法。所有修行者的第一步,如果没從五蘊來深入,免談!這部般若心經所說的五蘊,可說是聖教上,最第一必要的第一步踏腳,五蘊若没踏到,不管他看多少經典,都是門外漢。為什麼呢?五蘊就是真正的心地法門,五蘊若没解入,五蘊區没跳過,没辦法修行。

 佛廿二年的般若談,總共有六百卷的般若,其中最第一重大的主要經典就是金剛經。而這部心經二百六十字,可說是六百卷經典中,最第一妙、最第一圓徹的總歸納,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字來講,所有的經典都歸納在這部心經裡。

 大品般若有十萬偈,放光般若有二萬五千偈,光讚般若有一萬八千偈,道行般若有八千偈,小品般若有四千偈,天王問般若有二千五百偈,文殊問般若有六百偈,金剛般若有三百偈。

 這部般若經可說是最殊勝,六百卷的般若經中,金剛經是最妙,解空無礙,最第一上乘的經典。

 然而心經是六百卷般若經的總歸納。為什麼呢?這部般若經就是四諦-苦集滅道,四諦能轉無量諦,每一部經都含藏在心經裡,所以這部心經非常地微妙。

 無論哪一宗,都很需要心經。佛學中有八大宗,每一宗都需要深入般若經,如果没有這部心經,不能成就一切智。

 三智就是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

「一切智」就是共般若,指緣覺與權教菩薩。

「道種智」指實地菩薩,種種道理能夠圓徹,能夠教化眾生,才生出道種智。

「一切種智」是佛的境界,一切圓徹,了達諸法性空的真理,這是聲聞、緣覺所不能證到的境界。

 「空義」,未見性不能通達真空妙義,見性才能通達真空妙義。為什麼呢?見性就能夠明照宇宙一切,萬徹宇宙,一切人生的真理都萬徹,才稱為「道種智」。種種道理能夠圓妙教化人,能讓人啟開迷執,打開一切妄想,這是真正究竟的菩薩。

 十法界中,一切種類,一切事理,在此法界中,都能夠通達。所謂一切因果,能在一念之中,一切圓徹,能夠到洞證無為,這就是親證事實,一切萬徹,才可稱為「道種智」

 而佛的境界,就是一切種類,一切種法,乃至十法界的一切性相、事理、染淨、因果,在一念中,不只洞徹無遺,還能生出大覺圓徹,圓滿,才稱為圓滿實際,無上的般若。

 我們要了解,我們的本體,本來都是空,空不可解成無,本來面目面面都相同,無差別,一切的智慧都是圓滿。是因為我們迷故,無始以來被習氣迷執到現在,外在的六塵緣影,把我們包攬,使我們不能了解物質精神,執著在物質精神上,造一切矛盾,不能頓開。如果見性,萬徹一切,無所不通,無所不曉。事實上,面面都是佛,一切都無差別。

 這部心經能夠讓你明徹一切,若修到究竟,也是佛的境界,光是這部心經,就能夠究竟成佛。所以這部心經的妙,不可測。在聖教上,如果没有這部般若心經,没辦法到究竟圓徹。三世諸佛也是依般若,若没依般若,不能成佛。

 如今大家有這部經可聽,如果有疑問,可以再來問。因為我學這部心經很有自信,憑我的經驗與我的究竟,事實證明這部心經,如果你想學,要讓你們每個人都能成就。如果你們實際能夠信、解、行、證,有信有深解,去實行,不被境拉走,如果不能成就,你來找我,隨你處置。

 唯識宗是明四智,什麼叫「四智」呢?就是以五蘊轉四智,唯識没這樣說,天台宗主要是五蘊,而唯識所說是五蘊的標。我們從五蘊來講,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,六根對六塵浮塵,六識對外去審察,這叫做受。轉受為「成所作智」;轉第六意識成「妙觀察智」;第七識轉成「平等性智」;第八識成「大圓鏡智」。

 我們現在一項項來了解五蘊的智慧。為什麼能夠成就「大圓鏡智」呢?這不是普通的智慧,學佛的人從五蘊深入,是最微妙的心地法門。

 「成所作智」有兩階段的講法。先說凡夫深入五蘊,能夠成就第六識不被六塵緣影拖走,不被色與塵所染,就是成就到四果羅漢,這稱為緣覺,緣覺境。

 再對大乘聖者-實地的菩薩來說,「成所作智」是成就一切種種理論,能夠教化眾生,意輪能鑑機,口輪能說法,身輪能應化,稱為三輪體用。能夠三輪體用,教化眾生,才可說是成所作智。成就教化一切,種種能夠圓徹,使人能夠成就,這樣才可稱為「成所作智」。

 所以妙慧是不可測,我們要了解種種因緣成立,自然的變化,能夠明確圓徹,到成就一切理論圓徹,就是因緣與自然能夠圓徹,成就他的本願力所應作的事實,依成就來教化,這叫做「應如來之現化身」。

 為什麼稱為「應如來」呢?因為佛滅度後,就是由菩薩來代佛教化眾生,能夠化度一切眾生。這是不可思議,他圓徹到那個境界,才稱為「成所作智」。

 「妙觀察智」就是能夠審察,一切理論能夠圓通,一切諸法能夠圓徹,事事無礙,理事無礙。所以正法當下即是,若没當下即是,不是正法。能夠普應眾生的機緣,來對機說法,這種智慧才可稱為妙觀察。妙觀就是能夠鑑機,一切事理能夠圓通,能善用六波羅密,所有一切都無漏,圓徹,才可說是實際的「妙觀察智」。

 所以觀察一切諸法,都能夠隨機應化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切眾生的因緣不同,所以隨機有一個動作或是物質,即可以教化。所以諸法轉用無礙,時時能夠圓徹,隨時能夠教化,隨便一個物體,一個舉動,隨機就能教化人,這樣才可稱為「妙觀察智」。

 「平等性智」就是普利眾生,能夠諸法平等,眾生的苦就是我們的苦,所用的智慧能夠平等圓說,依各人的根機,能夠隨緣,平等,隨機能夠圓徹。

 「平等性智」就是轉第七識有漏的差別轉為無漏,種種智慧能夠普遍,平等來教化眾生,利益一切眾生,才能證實,通達到平等,眾生如果成就,我就成就。所以運同體大慈,起無緣大悲,普濟眾生,這樣的教化,才可稱為「平等性智」。我對一切眾生無差別,眾生對我再怎麼兇惡,對我再怎麼壞,我就是要度他。

 「平等性智」就是說,若想成為聖者,度量不大,不能含容一切,没辦法修行。能夠平等一直普化,度量很大,能夠容納一切,事事都能原諒人、同情人,這樣才可稱為平等,無差別。你再怎麼對我兇惡,我就是要度你,你再怎麼對我壞,我都無礙,一樣要度你,這樣才可稱為「平等性智」。

 「大圓鏡智」是究竟佛的境界,轉有漏的善惡業為無漏,顯現一切萬德莊嚴的境界,這就是佛。轉第八識的含藏識,成就大圓鏡智,有漏轉無漏,一切皆為了利益眾生,種種智圓徹,直到眾生都教化完,才可稱為「大圓鏡智」。所以究竟到佛的境界,就是普照宇宙一切,無物不照,用之無疆,萬徹一切,這樣稱為「大圓鏡智」。

 所以這可說是凡夫依正法來轉為無漏身,能夠成就一切種種,來教導人,時常都莊嚴自身,具足一切功德。如果没具足一切功德,不能大圓滿。有大圓滿,能大圓明照,能夠萬照宇宙,了解一切,一切都能隨心所欲,方便能成就一切,這樣才是真實「大圓鏡智」。

 「大圓鏡智」就是以法身成立實相般若,來教化一切,有究竟,實際圓徹。「平等性智」就是報身(菩薩來遊戲人間,普化眾生無礙,平等周徧,這樣才能成佛),是觀照般若來成就的。如果没有妙觀察來成立種種智慧,不能平等。所有一切都能到應身自如,化身也自如的境界,才可稱為「妙觀察智」,這也是文字般若來成就的,如果没有文字般若,絕對不能修到這個境界。

 我們要了解「四智」的成立,就是這樣來成就的。

 上面所說是以識轉智的道理,我們要明白。識心就是妄想心、執著心、凡夫心。凡夫心是有分別、污染,造作一切罪業,這就是有漏的眾生,不是智慧,智是無分別的!

 為什麼「智是無分別」?智是妙慧,啟開一切圓徹,智是妙用,妙用就是無分別,清淨的境界,無為、無漏才可說究竟,這叫做實際的無漏智。

 識心是凡夫所用的,一切的審察都迷茫執著,被惑業苦蓋住,心念不能清淨,智難生。

 是聖者所證的圓明妙覺,這才是實際的般若妙慧,能圓明妙覺,才能有轉識成智的妙用。才能轉分別心成無分別;轉污染的心成清淨;轉有漏的心成無為的理論;

~待續~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經46卷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智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