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再來講「實相無相無不相」,因為聖者能一切圓徹,宇宙人生能夠萬徹。說有相嘛,無一物,說無相嘛,明明照照。所以實相怎麼「無相」?無染塵謂之無相,不染謂之無相;「無不相」則是圓徹一切,妙徹一切。 

所以「實相無相無不相」,這是聖者能夠圓徹實際的真空妙有。宇宙的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,你說真空嘛,不是無,你說無嘛,而有妙有,你說有嘛,無一物。所以是真空妙有不礙。所以一切的真實,空有不礙。(所以真空妙有,就是說空有無礙,同時不二,所以才叫做真空妙有)。

 所以般若的妙慧,能夠圓徹到一切妙有,能夠明照一切,圓徹,這才可以說是「實相無相無不相」。

 再來「觀照般若」。觀!能夠觀行就是五品位的弟子了。

 所以「觀」是三觀妙用,能夠妙觀察,審察真實,這叫做觀照般若。

 「觀」呢,依實相中去圓徹妙義,種種能夠分別,審察事實,圓徹一切,所以才叫做觀照般若。依觀而起智,依智而起用,所以「觀」是不可思議的妙用。

 「觀照般若」就是對外,依事體來觀察,審察真實,了解緣起自然的生態,了解緣生緣滅,因緣的變化,能夠圓徹,才是觀照般若。

所以無事體不能觀照,無外就無內。所以依「文字」起觀照,來起用。「文字」雖然是假,理論上,若没有文字來表達,不能圓徹去修行。所以有文字,才能成理論,有理論,才能修持。

 所以「文字」雖是假設來講,如果你能依之觀照實相,一切真義能夠圓徹,能夠明照徹底,理論能夠確實,這就是能夠起觀,來起用。然而要起觀起用,没有文字的事體,你也是没辦法。

 雖然說「文字」是真理,不過如果你不懂,再怎麼看也是不了解。所以文字是假,藉假來顯我們的真,有假設的文字,來圓融一切。

 所以不是光用文字,聖教中,語言動作一切,皆是「文字」。所以聖教不只是用文字,用語言,用一切物質,如果你看到這個物質,會起用,這也是一種般若。因為你能夠起用就是智慧,般若就是智慧。所以對萬物我們能夠明察事實,這就是我們起慧、妙用。所以文字般若是我們要來修持的功夫,如果没由此起用,没辦法。所以在論用上很廣,「文字」是極廣無比。

 理論上,雖說是一句,我們圓徹很多的也有,有的人一句只能了解一句;有的人一句能了解好幾百句。所以這個文字般若,也要看個人的根性,各人的根性不同,各人的體會就不同。

 雖然文字上,寫的是死板的,不過我們去觀照,去了解,那是各人的通達。佛曾說:「一音演暢,隨類各得解」。譬如我說一個杯子,你們聽到也同樣是一句杯子,但是各人顯達的杯子不同,所以隨各人的因緣去體會。尤其是文字上、物質上和語言上,種種,都是我們的妙觀察,審察圓徹,才是般若。如果没去審察、了達,這就不能叫文字般若。

 所以「文字」是總包含,包括語言、動作、舉手投足、一切物質,也是一樣能教化,我們的審察也是教化。所以我們要了解文字般若的起用,就是我們的觀察能力,去自動了解的。

 總之,如果没有三藏十二部經典,來啟發我們的智慧,也没辦法學佛。所以用文字來成立經典,所有的經典雖是真理,但若没去深入,没去研究,不了解,文字就不是般若。

 文字就是我們所用的智慧,用文字啟發我們的智慧,用我們的智慧來起觀照,能夠起觀照去實用,這也要看各人的根器。

 看同樣一本金剛經,有的了解很淺,有的依文解義,無法解入。聖教中不是你想看、想學就有。雖說你的根器很利,若没實際圓徹理論的人來解經,來讓我們看,也没辦法深入。

 雖說像江味農居士是有圓徹的人,來講解這部金剛經,同是那些文字,有的看得懂,有的就看不懂。為什麼?根器淺的人,没辦法契入!

 所以經義也是從我們的根機來啟發,所以用文字來啟發,也要看我們的根機深淺。

 所以要了解,觀察是我們的心去明察,而明察就是以「慧」來應用,没有「慧」的觀察,不能達到真實。這個妙義很深,一部經如果没有真實了解,没辦法啟發。

 如果你心經圓徹,要看金剛經就很簡單了,金剛經所說的就只是解空無礙,歸納在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雖然江味農居士講解得很好,不過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!

 所以如果你由心經來深入,才有智慧去辨別。雖然說要「應無所住」,這個無所住如同『在山頂』,是知其然,所以然『要怎樣爬到山頂?』,這個問題,不知道山路,爬不上去。所以「要上山,就要問下山人」,有了解的人,跟我們講解一下,才有辦法修行。所以「無住而住」要配合「四念住」,要住於四念住的理論-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

 所以學佛的人,如果不住於四念住,没辦法修行。有四念住,再來配合五蘊,才能夠破我執,我執若没破,不能無所住。

 所以雖然經義同樣是這樣寫,但是真正能夠深入,實際完善了解的人,還是很少。所以有文字也要起觀照,觀照是我們的思惟,審察真實,去圓徹的。

 所以「般若」二字須我們去開拓,我們的自性通達,才有辦法起用。一切理論都是我們去通達的,所以如果根器淺薄的人,了解就淺,根器深的人,就能夠深入,一切都能夠圓徹了解。

 不僅只有對經典,才能去審察,無論任何事體,只要你有審察的理論,能夠三觀妙用,能夠圓徹去審察真實,啟發智慧,去辨別,就是實相般若。能夠明徹事實,才可以說實相般若。

 總之一句話,用文字來啟發我們的觀行,通達我們內在的圓徹,起慧。所以這就是說,依文字般若成立觀照般若,依觀照般若才能成立實相般若。你們要了解三般若,事實上就是要這樣,才能通達。

 現在來說「般若的殊勝」,明照是我們的本性,但是明照若無事體,也不能啟開,無外就無內。所以有明察的觀照般若,但無文字、無事體,也不能啟發我們的智慧。

 所以「文字」就是方便,讓我們能夠審察,來觀行,實際去圓徹,了解,來實用。文字是幫助我們了解一切,深入智慧的妙用。

 所以「文字」二字,是啟發我們眾生的因緣而起用。隨這個文字,啟發我們的內在,來觀照,審察真實,才能夠妙用。如果没有事體和文字,不能讓我們起用。

 不但這樣,「般若」二字,有「方便般若」與「實相般若」。

 「方便」是有為法,普遍一切,方便說,普化一切。而「實相般若」是理論能夠正確,能夠普化一切,事實能開導人成就,這就是實相般若。所以文字與萬有,都能開發我們的本來,這個思想。

 「文字」不只能讓我們了解一切,也會使我們矛盾一切。正法是開導眾生能夠得悟,了脫生死。而邪法會開發我們迷執,造業,下地獄。

 所以我們眾生在使用「文字」時要了解,要認識事實,是真實的理論,我們來學才有價值。不要一看到文字就認為都是般若,這樣就不對!

 所以對「文字」我們要有所選擇,有正法來深入,研究,才能讓我們開發智慧,有智慧才能夠妙用。

 所以如果我們能從理論深入,萬有一切都能開發我們的智慧。所以「妙用」是我們的內在有實際的般若,如果你有實相般若,就是圓徹,萬徹,這是我們的內在妙用,審察真實。所以根器鈍的人,不能到這個境界,也不能圓徹。事實上,有文字多少也能啟發我們。

 所以學佛「入門」,有深!有淺!初入,就是說能夠啟發自己,理論稍微圓徹,這叫做「聲聞境」。如果啟發偏空的真義,執偏空,這叫做「緣覺」。能夠去啟發理論,這是「權教菩薩」。能夠實際用實相般若,開發眾生,離苦得樂,解脫生死,能夠成立,用三觀妙用,啟發,了解自己,找自己本來面目,這是實相般若,這個理論就不同了,這要實相能夠圓徹,這叫做真實的菩薩-實地的菩薩,才能夠啟發我們一切,讓我們不顛倒,能啟發到讓我們能成就。

 所以「般若」二字是妙用無彊。我們如果從文字來啟發,一直深入,能夠起慧。即使是下根器的人,只要有真實的理論,多少可啟發些許,要是根器深的人,一入即是。

 所以「般若」二字,是我們要學的,最殊勝,最必要的兩個字。

 這裡有『三般若』的表,觀照般若、實相般若、文字般若。其實這三項,都是我們的內在,我們的心理狀態來啟發,所以三般若是我們一心來妙用的。

 「觀照般若」就是我們能夠成就一切的智慧,來審察一切萬有的事實,這叫做觀照般若。有觀照般若才能成就實相般若。「實相般若」就是我們內在通達,圓徹,這是內用。所以究竟呢,「文字般若」就是來啟發我們的內在起觀照,來妙用。所以這三項,其實是我們一心,一心藉文字、一切的事體來起用,來成就的一種工具,缺一不可。

 所以三般若是我們一心的妙用。事實上,就是我們的妙觀察,審察真實,才能夠起用,如果没有觀察,不能起用。所以有觀察,才能夠成立實相,實相是圓徹一切,起妙慧,叫做實相般若。

 「文字」怎可稱為「般若」?如果没有文字,來啟發我們的智慧,没辦法學。如果你没從經典去深入,不能成慧。因為文字就是啟發我們一切的理論,而理論就是成立我們的智慧,深入理論就是智慧。

 所以三即一,是我們的一心來創造的。我希望大家對於三般若,要認真來研究,才能夠成就。

 般若會啟發德性,所以般若有三德,般若二字能成立三德。

 什麼叫做「三德」呢?有緣因佛性,因為緣起,理用,成就佛,所以叫做緣因佛性。因為佛性是我們本自具足,所以如果没有實相的般若,不能緣真實的理論,來成就佛果。所以有實相,才能起用成三德。所以成三德,就是我們內在去實際妙用。

 「三佛性」是我們由正因佛性來緣起文字,開發我們的智慧,能夠通達內在,自己了解自己,找自己本來面目,成就菩薩,教化眾生。所以能夠到等覺菩薩,佛授記後,一生補處,才能夠成佛,這叫做緣因佛性,有因緣來學佛法,才能夠成佛。

 所以有因緣,若没起觀照,不能起妙用。没觀照就不能成三德,有觀照,成立般若,才能夠見佛性。見佛性才是我們的慧心成就,才能夠宇宙人生萬徹,教化眾生。這是我們從文字啟發觀照來起用,成般若的妙智,來修持自己,創造自己。

 所以「三因佛性」是我們的妙觀察,審察真實,啟發文字,來成我們的修持,來起用,來成佛,才有這個成就。所以如果没有文字,來啟發我們的觀照,不能了解自己。

 我們今天要學的佛理,就是證實能夠圓徹理論,來教化我們的迷執,斷我們的迷,斷我們的煩惱。所以對我們一切的迷執,能夠展開,頓開我們一切的煩惱,端正我們的思想,才有辦法起用。如果没斷這些,不能妙觀察,不能成立般若,來成就。

 我希望如果講入正文-心經的理論,「五蘊有三圓解」,你們要專注聽。我在解釋的當中,來啟發你們的智慧,從五蘊入門就是啟發智慧。

 所以從五蘊入門,會啟發智慧,能夠圓徹,才能夠起觀照,如能夠起觀照,才能夠成般若,而能夠成般若,才能夠成立佛智。如果没有「般若」二字,不能迴光返照,審察自己,找自己本來面目,本來面目如果找不到,不能見性,這要了解!如果没實際去起用,没辦法。

 所以以文字為體,如果没有文字體,不能觀察起用。所以實相是以文字啟發觀照,以觀照來啟發我們的實相。

~待續~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經46卷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智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